礦業行業尤其是地質調查、地質勘查、礦產開發利用等領域的理論創新和技術進步,不僅支撐實現了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能源資源保障,而且為礦業行業轉型發展提供了新動能,成為影響礦業未來發展格局乃至社會發展的原動力。面對蓄勢待發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我國礦業領域的科技創新依然任重而道遠。在向深地、深海、深空挺進的進程中,地質科技創新將發揮更加突出和關鍵的作用。
在地質成礦理論方面,一是創新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建立大陸邊緣“多島弧盆系”構造理論和碰撞造山新模式,豐富了全球構造理論,創建了大陸碰撞成礦論和陸緣增生——大陸碰撞成礦理論,揭示了青藏高原區域成礦規律,確定了重要巨型金屬成礦帶;二是建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基礎地質理論,創建了水合物籠子吸附成核說,創新了水合物成藏動力學機制和物性響應機制,發展了水合物成礦理論,揭示了水合物富集規律,為水合物勘血液融漿機查提供了科學依據;三是完善了我國鉀鹽成礦理論,發展了海相盆地成鉀理論,提出了“時間窗”及“極早事件成鉀”模式,建立了“兩個階段”、“三個成鉀作用過程”裂谷成鉀模式;四是發展富鐵礦成礦理論,提出了巖漿型釩鈦磁鐵礦富鐵礦形成的成礦動力學背景為地幔柱作用和巖石圈地幔加入,封閉體系中富鐵鈦的原始苦橄質巖漿發生分離結晶,形成富Fe-Ti基性母巖漿而成礦的新認識,建立了沉積變質型富鐵礦后期熱液疊加改造的“去硅富鐵”和“鐵質活化再富集”成因模式,提出了矽卡巖型富鐵礦的溶解-再沉淀成礦作用;五是建立了我國銅礦成礦規律時空格架,提出了我國北部、東部、西南部斑巖型銅礦成礦規律分別為古生代中亞造山帶成礦域、中生代環太平洋成礦域和新生代特提斯成礦域的認識,提出了我國東部斑巖銅礦存在二期成礦事件形成5個成礦帶的觀點;六是初步建立了北方陸相盆地砂巖型鈾礦成礦理論,系統總結了北方砂巖型鈾礦地質特征,建立了含煤盆地中砂巖型鈾礦的模式地層和鈾礦產出的垂向模式地層層序,提出了湖退層間滲入型砂巖鈾礦成礦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