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新鮮冰凍血漿融化后不同保存時間及溫度下凝血功能的變化,為臨床合理有效輸注新鮮冰凍血漿提供理論依據。方法:留取新鮮冰凍血漿40例,在融漿機37℃25 min融化后均分為2份,1份于(4±2)℃條件下保存,另1份于(25±2)℃條件下保存,所有樣本在融化后0、4、24、48和72 h分別進行血栓彈力圖檢測,同時進行凝血因子Ⅴ、Ⅶ、Ⅷ、Ⅸ活性以及APTT和PT檢測,并對每份樣本進行需氧菌和厭氧菌血培養。
結果:新鮮冰凍血漿融化后在4℃和25℃保存72 h后均能形成穩定血凝塊,且無細菌生長,反應凝血因子活性及血凝塊特性的ACT和TMA在保存4、24、48和72 h時間點與0 h相比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但同一保存時間點的兩個不同溫度間無差異。新鮮冰凍血漿融化后保存融漿機48和72 h時凝血因子Ⅴ活性水平在4℃與25℃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25℃溫度保存時活性衰減比4℃溫度保存時快。
結論:新鮮冰凍血漿融化后保存72 h時雖然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衰減,但仍能形成穩定血凝塊,臨床血漿輸注過程中融化后保存72 h的血漿可用于臨床患者凝血因子的補充,盡量避免血液成分的浪費。 一袋血液采集出來以后,是否就可以直接用于臨床輸注了呢?不是這樣的。當血液從獻血者體內采集出來后,它的旅程才剛剛開始。血液還需要在血站經過嚴格的血液化驗檢測、成分制備、冷鏈儲運等等多個環節,確定合格后才能最終發往醫療機構用于臨床輸血治療。之所以有如此嚴格的要求,是為了每位需要輸血的患者能得到安全可靠的血液。接下來帶大家一起探訪血液的愛心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