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雙檢結果完全符合要求,才能將該袋血液判定為合格,合格血液通過發血部門發往臨床輸注;而如果兩次檢測結果中有一項沒有達到檢驗要求(即只要有一遍檢測中的一項結果為陽性,該血液即為不合格),那么為了保證病人的安全,檢測不合格的血液就不能夠用于臨床輸注,而必須進行銷毀處理。通過這種方式能把可能干擾檢測結果準確性的人員、設備、試劑的血液溶漿機影響減到最低,同時,還能嚴格保證血液的安全。 全血的主要成分包括血漿、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所有成分混合在一起。因為不同的病人需要的血液成分不同,例如嚴重貧血的病人需要的是血漿,而有些白血病病人及腫瘤放療化療后的病人為了防止及減少出血需要輸注血小板。所以一方面為了能給病人更有針對性的治療以減少輸血并發癥的發生,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寶貴的血液資源,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患者,血液需要進行制備分離。血液成分制備是用離心分離、照射、過濾及光化學等方法制備各種血液成分,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品等。在血液制備過程中,血站工作人員會嚴格按照國家衛生部制定的技術操作規程等法規要求進行分離、熱合血袋,檢查熱合口;同時還會認真檢查標簽標識,注意標簽的正確性、完整性、唯一性、可追溯性;保持冷鏈,控制環境溫度和操作臺溫度等等,以保證所制備的每一袋成分血液的質量成分。 當接到醫療機構的用血需求時,血站便會把血液發往醫療機構。到達醫療機構后,輸血科工作人員會在低溫操作臺上先從外觀上檢查血液是否有滲漏、溶血和凝塊等現象;然后,取下樣本辮,復檢型,確認核對之后,這袋血被掃碼,存入醫院血庫中“待發出。
血清中含有各種血漿蛋白、多肽、脂肪、碳水化合物、生長因子、激素、無機物等,這些物質對促進細胞生長或抑制生長活性是達到生理平衡的。血液經抗凝處理后的全部血液為全血;離心除去血細胞后所得到的淡黃色液體為血漿。如血液不經抗凝處理,讓其自行凝固,則在抽血后的一段時間內,血液會自動在一系列凝血因子的作用下發生凝集,血液首先凝固成一個整體,再經過一段時間或用離心機離心,血液中凝固的部分會與一些清澈淡黃色的液體分離開,這些液體稱為血清。血清與血漿從表面上看似乎沒有什么不同,但其內在的主要區別是血清中不含纖維蛋白原,是未經抗凝處理過的血液凝固后得到的。抽血做化驗中常遇到某些化驗血液溶漿機要求用血清測定、用全血測定、用血漿測定,即是指血液標本的三種主要處理方式和要求。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黃色透明液體。如將血液自血管內抽出,放入試管中,不加抗凝劑,則凝血反應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膠凍。凝血塊收縮,其周圍所析出之淡黃色透明液體即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經離心取得。在凝血過程中,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纖維蛋白塊,所以血清中無纖維蛋白原,這一點是與血漿最大的區別。而在凝血反應中,血小板釋放出許多物質,各凝血因子也都發生了變化。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并繼續發生變化,如凝血酶原變成凝血酶,并隨血清存放時間逐漸減少以至消失。這些也都是與血漿區別之處。但大量未參加凝血反應的物質則與血漿基本相同。為避免抗凝劑的干擾,血液中許多化學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為樣品。